1.在种蛋孵化期内,胚胎变化大体可分为几个阶段?在整个种蛋孵化期间,胚胎变化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1)前期受精蛋入孵到胚胎喙完全形成,为前期阶段。胚胎细胞分裂、各主要器官系统和基本膜形成。这个过程是胚胎发育极为主要的阶段。如果此期,孵化温度偏高,胚胎代谢将过度提高,从而导致器官发育不良,虽然胚胎可能继续发育,但在胚胎后期会出现死亡。前期孵化温度偏低,对胚胎发育影响不大在前期的后一半时间里,胚胎的绒毛膜和尿囊膜融合,并沿着蛋壳形成绒毛尿囊膜(CAM)。绒毛尿囊膜成为呼吸器官,氧气透过蛋壳上的气孔进入绒毛尿囊膜进行气体交换。在这以前氧气是通过蛋白质到达胚胎。
(2)中期从胚胎喙完全形成到有明显的羽毛长出,为中期阶段。在此其没有细胞分裂,只是器官、系统的简单生长。绒毛尿囊膜发育完全。此期死亡率较低。如果有严重的B族维生素缺乏或中毒时,会引起胚胎死亡,畸形率升高。
(3)后期从羽毛长出到雏鸟出壳,羽毛生长完全,卵黄囊吸收进入体内,为后期阶段。在此期由绒毛尿囊膜呼吸转入肺呼吸,啄壳、破壳。此期胚胎发育最快,对不良的孵化环境极为敏感,胚胎死亡率高。前期和后期是胚胎死亡的高峰期。它们分别占孵化期中胚胎死亡率的1/3和2/3。孵化前期、中期、后期的胚胎发育有明显的区别,有针对性地调控孵化机内的温度、湿度、通风条件。有利于提高孵化率。
2.怎样提高种蛋孵化率?健雏率?
(1)更新血缘,打破自繁自养的常规我国鸵鸟养殖场规模小且大多数养殖场自繁自养,近亲繁殖在所难免。近交系数高,导致系列的衰退现象,主要表现有:胚胎胎位不正,早期死亡率高。维鸟出壳能力弱,无力破壳,导致死在壳内。雏鸟体弱,多数为弱雏,生长缓慢,死亡率高。头颈歪斜,瞎眼等畸形。有计划地引进同一品种、同一品质、不同血缘的种鸟,进行选配,可以防止近亲繁殖的不良影响,提高孵化水平。
(2)加强种鸟饲养,饲喂全价种鸟饲料种鸟营养缺乏,导致种蛋的营养不均衡,在种蛋孵化过程中引起胚胎早期、中期死亡或雏鸟畸形。主要表现有:维生素E、维生素A缺乏时,胚胎血液循环受阻、失调,导致胚胎死亡。维生素B2缺乏时引起胚胎甲状腺肿大出血、水肿。核黄素、生物素缺乏引起胚胎骨骼发育不正常,骨短小,卷曲趾,腿细。维生素D3缺乏,磷、钙不足时或比例失调时,引起骨骼畸形。微量元素锰、锌缺乏时,引起骨骼发育不正常,软骨、腿骨短、畸形。饲喂种鸟特别是生产期间的种鸟全价配合饲料和优质的青饲料是保证种蛋质量,提高孵化率的措施之一。
(3)加强种鸟管理,保证种鸟健康种鸟患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等传染病,病菌可垂直传播给种蛋。被感染的种蛋,在孵化期间,病菌进一步侵入感染胚胎,使胚胎发育受阻,易死亡。即使胚胎能够发育,出壳的雏鸟腹部肿大,脐带有炎症,闭合不全,成活率低。防治措施:治疗患有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等传染病的种鸟。在繁殖期到来前20天左右,在种鸟饲料中添加磺胺类药物,有效地消灭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防止种蛋在母体生殖系统被污染。
(4)加强种蛋管理,防止种蛋被污染加强养殖场的消毒措施严格收蛋、贮蛋、消毒制度,防止种蛋被污染。严格控制熏燕消毒药剂量和熏蒸时间,防止用药量多或熏蒸时间长,胚盘受到严重刺激,影响胚胎正常发育,导致胚胎早期死亡。贮蛋室温、湿度控制适当。贮蛋室温度高于23℃时,胚胎开始缓慢发育,人孵后,胚胎会出现早期死亡。
(5)调节好孵化期间的温、湿度,保证胚胎正常发育孵化温度不适宜,会影响蛋内各种酶的活性,而使各种组织器官发育受阻,甚至导致胚胎早期或晚期死亡。孵化温度偏低会出现胚胎发育缓慢,推迟出壳时间。雏鸟卵黄囊未吸收或吸收不良。雏鸟脐带封闭不好,有炎症。出壳时残余蛋清使雏鸟与蛋片粘连,会伤害雏鸟皮肤。雏鸟弱小,发育受阻,死亡率高。
(6)孵化温度偏高会出现胚胎发育快,早出雏,雏鸟弱,且生长停滞。雏鸟破壳困难,常死在壳中。雏鸟常出现共济失调等神经障碍孵化湿度偏高,会出现蛋内水分散发(失重)困难,严重时影响胚胎气体交换,胚胎水肿,无力出壳,死于壳中。出壳的雏鸟多数是湿雏、体弱雏,往往伴随腹部肿大,脐带闭合不全,易感染发炎,死亡率高孵化湿度偏低会出现雏鸟弱,生长停滞。骨骼发育不正常。颈部弯曲。保证孵化期间合理的翻蛋间隔与翻蛋角度孵化期间翻蛋间隔时间过长或翻蛋角度不正确,会引发胎位不正,易出现雏鸟曲颈脚趾扭曲等畸形或胚胎死亡。
(7)加强孵化机通风管理孵化机通风失控,机内二氧化碳和氧气平衡失常,易引起后期胚胎窒息死亡。发现停电,及时处理,保障孵化机的正常运转孵化机停止运转或凉蛋时间超过3小时,机内温度降低,胚胎会死亡。孵化技术人员要坚守岗位,发现孵化机故障或临时停电,要及时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孵化机正常运转。如需要凉蛋,凉蛋时间不得超过半小时。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侵删